近日,有网友在海天蚝油内发现疑似生蚝的不明物。海天客服对消费者的疑问回应称,“还不能判定是生蚝,先要核实情况是不是存在才能解决,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多次致电海天味业品牌中心,但截至发稿,海天方面未给与回应。去年,海天酱油的“添加剂双标”风波,使得公司股价和业绩遭受到颇大打击。如今,酱油风波才平息不久,公司第二大单品又陷负面舆论,一季度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海天味业该如何走出困局?
对于海天蚝油内发现疑似生蚝一事,网友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网友大呼“真材实料”、“还有这好事?”,有网友则认为,“注入口都没生蚝大,肯定是假的。”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对食品安全表示担忧,“不敢再吃了。”根据海天蚝油的包装显示,产品配料主要是蚝汁,其中包括蚝、水和食用盐。此外,包装上还标明贮存条件,“开封后需要冷藏”。因此,有网友分析认为,“蚝油必须冰箱保存,如果放在室温下就会长一层类似霉菌的东西。”
据了解,海天蚝油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7个环节,包括原料检测、原料处理、配料煮制、成品检验、产品包装、产品检验和包装入库。根据海天味业的财报资料,海天蚝油是继酱油之后的第二大单品。2022年,海天味业蚝油产品总产量超过86万吨,销售超过87万吨,营收为44.17亿元,占比为17%。从成本上看,相比起酱油和调味酱,蚝油的成本占营收的比例最高,2022年毛利率为33.65%,低于酱油的40.29%和调味酱的37.28%。
食品安全向来是食品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风险之一,一旦产品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公司业绩、股价等多方面也会受损。事实上,近一年来,海天味业就因为食品安全的相关舆论受到颇大打击。尤其是2022年的“添加剂双标”风波。2022年10月,有网友称,海天味业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只有水、大豆、小麦等天然原料,并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而在中国售卖的酱油则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质疑海天味业“双标”。此番言论随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海天味业为此几度发布澄清说明,称“海天味业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然而,即便海天味业给出了解释,但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去年10月,海天味业股价大跌近28%。业绩表现也大打折扣,去年第四季度,海天味业营收为65.15亿元,同比减少7%,净利润为15.31亿元,同比减少22%。作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龙头,在资本市场,海天味业素有“酱油茅”之称。2015年,海天味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调味品行业首个百亿品牌。2020年,海天味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营收翻倍增长。不过由于深陷负面舆论,2022年,海天味业净利润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报告期内,海天味业营收为256.1亿元,同比增长2.42%,归母净利润为61.98亿元,同比减少7.09%。
对此,海天味业在年报中坦言,2022年可能是数十年来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在加剧,公司经营成本高企的周期在延长,再加之让人措手不及的舆情冲击余波仍未平等。2023年一季度,海天味业营收、利润更是双双下滑。一季度营收为69.81亿元,同比减少3.17%,归母净利润为17.16亿元,同比减少6.2%。
随着调味品渗透率的提高乃至饱和,叠加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调味品行业逐步告别高增速阶段。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0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595亿元增至3950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7.25%。在此背景下,实际上,近5年来,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长呈现逐步放缓的趋势,2018年-2022年,海天味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8%、16.22%、15.13%、9.71%和2.42%,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3.6%、22.64%、19.61%、4.18%和-7.09%。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和2020年,全球最大指数公司之一MSCI Inc.(明晟公司)对海天味业的ESG评级评级为CCC级,即最低等级,经过公司调整和完善后,近3年均上升至B级水平,但也仅是ESG等级中倒数第二低的级别。MSCI认为,在“营养与健康机遇”、“食品安全”、“用水压力”和“原材料采购”这四个方面,海天在MSCI评级的81家食品行业企业中处于落后的水平。2023年,海天味业定下营收281.7亿元、归母净利润68.2亿元的经营目标,同比增幅约为10%。在行业增速放缓,消费端不时出现负面舆论的情况下,海天味业要实现业绩目标挑战着实不小。